联系我们

  • 开封市卫生学校
  • 招生电话:0378-2954447
  • 2636016/2636006
  • 电话:0378-3931610
  • 地址:开封市滨河路中段28号招生

首页 >> 示范校引领

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3/6/7


农村医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情况总结报告
我校作为第一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从2011年7月开始启动了针对农村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确立以农村医学行业为引领、就业为导向、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行业(医院)、学校和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工作,更新课程和教材,最终多途径、多形式实施“212-三段四阶梯”校院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使农村医学专业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学生考评、校内外实训、教学师资、校院结合等多方面水平得到提高。
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学校坚持“开放、合作、服务”的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农村医学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本专业开设之初即凭借多所一流医院的见习、实习基地和教学紧密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实行重点建设与整体提升相结合,两年来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1)基地建设已完成情况:
完善农村医学实验实训室实验设备,在现有的实训室的基础上,提高技能实训的仿真效果,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根据临床工作情境,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充实、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努力提高技能实训的仿真效果,建立一个以实验实训教学、考核功能为一体的农村医学实训中心。包括内科实训室、诊断实训室、外科实训室、手术实训室、妇产实训室、儿科实训室、DR模拟操作练习室和多功能职业技能实训室等,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及自主学习提供场所,使之成为集教学、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增加实训课的开出,使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已达50%。
(2)完善制度,开放管理
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实训管理制度,严格技能考核标准,确保实验实训质量。先后编写完成了《内科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外科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妇产科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儿科实训指导及评分标准》、《实验实训室管理办法》等文件,从制度入手,规范管理方法。加大了实训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开发了多种开放式实践训练项目以及创新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技能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通过实训室开放项目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整体规划,不断筛选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拓宽校院联合途径,巩固原有实训基地,逐渐增加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种类,扩大实习范围。
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力度,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和以产品、技术服务项目为纽带等方式,给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教学模拟环境,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实践技能操作,有利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核,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实现学校文化与医院文化、课堂与医院、学生与医生、教师与医生的有机融合,熟悉行业的文化和管理,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目前学校已成功与天堰公司、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等企业和医院单位签订了校企(院)长期合作协议。同时为建设“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服务。着重进行制度建设,建立顶岗实习校企双重管理模式,形成一整套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校合作创新型管理制度。
3.信息化建设
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在部分楼层、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给专职教师配备、更新电脑,在此基础上制作多媒体软件,开展多媒体教学与电视电话讲座,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包括国内外调研、短期进修、参观学习等。完成了农村医学专业实训教学仿真软件及实训考核教学软件的前期调研。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建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
1.制度建设
农村医学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承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把好教学质量关的原则,制定了《教学管理委员会章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农村医学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教学管理委员会章程》明确管理体制、人员结构及教学管理的职责;《专业指导委员会章程》明确规定委员遴选标准,指导农村医学专业建设和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设计的职责;《农村医学专业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实训室人员职责;规定了仪器运行及保养办法、借用办法;规定了实训室突发事件预警与处理办法。
2.师资队伍建设
打破教师队伍建设的传统模式,以任务和项目为驱动,派出专业教师到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等机构进行“工教”结合进修学习;建立专任教师到医院进修工作制度;通过校院合作培养,打造优秀的“双师型”专职教师团队。在各级医院中遴选、聘请11名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教学以及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为适应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要求,我校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即要转变传统的师资培养的理念,树立新的适应时代发展和创办国家级示范学校要求的理念,结合农村医学专业的特点,按任务书的要求,以两年为一个周期,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符合各层次要求的优秀教师。
(1)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校师资培养一直遵循“传、帮、带”即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思路,老教师单纯地在教学上指导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的年限,通过相应的考核,即可晋升到高一级的教师层次,即从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而达到高级讲师后,在科研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上再无更高的要求,以至造成高级讲师不能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上起到带动和引领作用,使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始终在低水平下运行,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显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被市场所淘汰。
当前我校要求生存、谋发展,就要以此次创建国家示范学校为契机,建立新型的师资培养模式。自2011年7月示范校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以来,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对国家级师范学校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做出分层次、分阶段培养各类教师的重大决策,这意味着我校将摒弃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建立一套新型的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2)新型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的特点
按照国家级示范学校的标准的要求,我校对各骨干专业的教师资源进行优化,按承担的职责的不同把教师队伍细分为不同的层次类别,承担的责任越大,层次就越高,享受的福利待遇也相应提高,按层次高低排序依次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工学结合指导教师,并且对五类教师的培养制定了详尽的方案理办法,按照五类教师培养方案,先确定培养对象,经过两年一周期的培养最终确定各类教师的人选,目前农村医学专业已确定2名教师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名教师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3)新模式建立的意义
新模式的建立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当然培养方案尚处于试行阶段,经过实践的检验将逐步得到充实和完善,与旧模式相比,该方案一旦实施,必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极大地推进示范校建设的进程,促进学校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1)培养“双师型”教师成为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
按照任务书要求,创建国家示范学校,必须努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即既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又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专业课教师。由于我校是中等职业卫生学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培养的人才将来一定是技能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和成功的范例:
①走出去
“走出去”有两种方式:一是专业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去企业或医院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我校对农村医学专业专业课教师要求每年要去医院参加实践活动至少一个月,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临床、实训的指导能力。使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所接触的事物贴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二是派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参加在校外举办的各种专题培训会,学习和借鉴国家级示范学校的先进经验,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
②请进来
“请进来”也有两种方式:一是从医院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人员补充到师资队伍中来,比如在今年2-6月,本专业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聘请了11位临床专家讲授内科学和外科学,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上课时能举出大量临床实例,加之风趣幽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③“双师型”教师培养
目前,我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了稳步推进这项工作,建立并健全了相关配套机制,目前急需完善的是“双师型”教师的评价和约束机制、保障和激励机制,如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和考核办法以及有关待遇的规定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3.课程体系、校本教材建设
(1)专业拓展及课程开发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医学服务模式将成为以后的发展方向。为此,学校组织了农村医学专业教师到省、市、乡各级医院进行广泛市场调研,根据社会及临床工作一线对农村医学专业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研讨制定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
组织校内专业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临床行业专家成立农村医学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小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减少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实践学时。适当增设一些能够拓宽基础和专业口径,反映学科前沿、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如开设前沿讲座、心理辅导等课程。课程体系按照“校院一体、工学结合”的思路,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以农村医学岗位方向为依据,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通用性和特殊性的结合,采取模块化、递进式的方法编排。实现“专业与行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建立“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的课程体系。“两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四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4个模块。“三站式”是指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式进行三站式的强化培养,即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第二站:体格检查与操作;第三站:电脑模拟答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学习的内容能够贴切农村医学岗位的需要,并且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以便在以后工作中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教学模块中,强化了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并且始终贯穿两大结合。三站式技能强化培训练,是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模式进行,既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操作,又有助于学生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取。
(3)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
农村医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诊断基础》、《预防医学》等。根据培养目标,通过对内外妇儿四科进行了岗位能力调查广泛地调研,并与行业专家一起分析,按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生后从事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证需求,针对《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临床调研资料制定课程建设方案并制定新的课程标准;还对《内科学》、《外科学》原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临床案例为引领,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确立为本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两本校本教材及配套的实训教材《农村医学专业实训指导及操作标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时就为将来临床助理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做准备,提前熟悉考核内容,这为将来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并且可以使教师及学生用临床思维来认识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求、治疗要点及疾病预防等,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
(4)研发校本教材和教辅资料
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梳理出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基层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建设校本教材2本《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及配套的课件,开发多媒体教学资源,建立学习资源库。
依照农村医学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中完成农村基本医疗工作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编写了《农村医学专业实训指导及操作评分标准》实训教材及配套课件。本教材实践性强,同临床工作所需技能紧密相连,对学生基层医疗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作用,实现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一致,使学生具有进行农村基本医疗的操作技能与必备知识。
(5)教学资源库建设
组织农村医学专业教师编写《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教材、实训教材和试题库的建设工作,现已完成编写内容,待出版。同时我校积极和天堰公司洽谈,购买相关教学有关的实训设备。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核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实践技能操作,有利于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考核,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
依据前期市场调研统计分析为参考基础,以卫生部对农村医学专业的就业方向规划为指导,以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农村基础医疗工作为依据,我校成立了推行农村医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研究领导小组及研究工作小组,旨在打破传统的校内教学与岗位实习完全分割的现状,让学生早期到医院见习,接触行业真实工作环境,将医院文化、医院管理制度、岗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用结合,实行教、学、做、考一体化,实观教学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及其评价,围绕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已形成了以德育素质为基础、智育素质为核心、能力素质为关键的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注重自身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用人单位对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满足学生一岗多能的知识需求。
根据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创造性的编写了《农村医学专业学生考核评价制度》。该办法针对学生在校内要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进行医学综合技能模拟训练的特点,将学生成绩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又分别包括平时考核、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实训考核三部分,其中考试科目的平时成绩占10%,实训考核占20%,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又主要由考勤、课堂提问、作业和小测验组成。考查科目的期中考试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40%,平时成绩占20%。
(一)我校已经确立了“212-三段四阶梯”为主的农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中职农医专业所培养的是面向乡镇卫生院的基层一线卫生技能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把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成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基地,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其次建立了以能力本位为核心,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注重综合素质培养的“243-课程体系”,制定并实施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发展规划。《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干专业课课程标准制定现已完成。校院合作编写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工学结合的系列配套理论、实践教材和相关课件,编写《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2本校本教材以及配套的实训教材1本,并且完成了配套课件的制作。《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试题库的建设已基本完成。典型案例及相关说明等编写已基本完成。改善教学环境,完善实训基地,建立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总体任务完成率达95%以上。
(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任务进展如下。
1、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我校对行业、学校、社会人才需求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初步探索与医院共建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了课程结构适当减少了医学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的比重,增加了实践学时。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专家与我校教师多次研讨、论证,形成教材编写方案。部分课程根据教学内容逐步探索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整体任务完成率20%。
2、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经专业指导委员会反复论证,确定我校采用“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使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增加了行业急需技能的实训学时,对核心课程进行了试点改革。由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相关人员修订了教材编写大纲,编写教材《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进行核心课程配套课件的制作。逐步将PBL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更新设备,整修实训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整体任务完成率达到50%。
3、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校完善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完成,接受培训的学生进入临床工作适应很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显著。在增加实训学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基本完成了校本教材《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的编写及配套课件的制作。将PBL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进一步推广,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编写农村医学实训教材,进一步完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实验、实训管理。任务完成率达85%。
4、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工作进一步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推行,进一步完成校本教材配套课件制作,进一步完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的建设、实验、实训管理。完善农村医学专业特色项目材料,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实践技能操作。完善核心试题库组建,开展技能月活动。任务完成率95%。
(一)我校对行业、学校、社会人才需求行了调研,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研和科学论证确立了农村医学专业“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2年,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1年在临床实习,2个月的实践技能考核培训。这种模式是为确保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学校与医院联合培养之路,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构建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农村医学人才模式。把用人单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通过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施,以农村医学职业技能操作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建立“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适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全面发展,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结合了中职的教学特点,体现了本专业学生的优势,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按农村医学专业学生毕业生后从事岗位所需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及考取的职业资格证需求,初步对《内科学》、《外科学》原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临床案例为引领,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为将来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端正学习态度,并且可以使教师及学生用临床思维来认识常见疾病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求、治疗要点及疾病预防等,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到临床实践的应用,很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力。
(三)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实训室对学生的开放力度,开发了多种开放式实践训练项目以及创新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技能与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通过实训室开放项目进行自主学习,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学校的技能人才培养。校院一体,工学结合:校院合作,岗位对接,实行岗位教学,使学生与临床进行零距离接触,从病人身上学习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通过典型案例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知识点的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及社区服务站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及基层医疗岗位服务范围,明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以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学校增加了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的社服务能力。
(四)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创新学习环境和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操作,使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核。
(一)“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院一体、工学结合”思路的引导下,我校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是采取“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212”是指农村医学专业学生2年的在校学习,1年的临床实习和2个月的三站式技能培训;“三段”是指上述的三个学习阶段;“四阶梯”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从基础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强化逐步递增的阶梯式能力培养。通过“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试行,以期真正做到院校一体、工学结合,培养出符合农村医学专业岗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图1 农村医学专业“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二)“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的课程体系
“两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四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4个模块。“三站式”是指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模式进行三站式的强化培养,即第一站:笔试,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第二站:体格检查与操作;第三站:电脑模拟答题。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结合,使学习的内容能够贴切农村医学岗位的需要,并且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以便在以后工作中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在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教学模块中,强化了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并且始终贯穿两大结合。三站式技能强化培训练,是参照临床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核的模式进行,既强化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操作,又有助于学生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的考取。

图2 农村医学专业“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示意图
(一)“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成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基地,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创建校医合作的“212-三段四阶梯”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二)“243-两结合四模块三站式”课程体系
校院一体,工学结合,岗位对接,实行岗位教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学生与临床进行零距离接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临床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到农村基层单位及社区服务站观摩,了解农村医疗状况及基层医疗岗位服务范围,明确岗位需求和自己未来的使命,以突出面向农村、基层的培养目标;学校增加了对基层医疗人员的培训,提高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三站式技能强化培养
建设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模拟环境,强化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操作,提高执业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助理执业医师技能考试。
由于农村医学专业专业课教师不足,不得不安排一些非专业课教师甚至行政人员担任带队教师,这些教师只带队,不带教,而医院带教人员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更多的是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学一些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不能把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于实践,从而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水平。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目前学校双师型队伍数量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有着较为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近年来,老教师退休较多,新进教师大多是医科院校毕业生,缺乏临床医疗实践经验,难以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工学结合的要求,加之教学任务重,课时量多,难以保证教师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到医院参与学习。学校也未能建立起引进医院及其他相关行业专家及技术骨干到校任教的机制,甚至是专家和技术骨干到校培训教师的机制也未常态化实行。同时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投入不足,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还没有完全改变,教学创新能力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将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通过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试、教学创新案例设计竞赛、教学观摩课等教学教研活动,激发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关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方案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还需要在教师中广泛征求意见,有关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及考核、制约办法在教师中还存有异议,需在试行过程中,结合我校实际,量力而行,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以期最终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符合我校实际的能被广泛接受的又能促进学校发展的培养方案。
(二)校企结合途径拓展方面:校企、校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作为企业、医院方要全方位介入合作,不仅要介入实践环节,还要尽可能介入教学环节,包括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参与教学工作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实用人才,在这方面基本上是学校占主导地位,企业、医院是被动地接受,双方还没有达到长效的深度合作。这是校企、校院合作办学体制建立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校制定了校企、校院合作的具体方案,方案主要考虑以二种合作形式进行试点,包括教学实习合作制、项目合作制。让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找到共同点,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双赢体制。农村医学专业课题研究小组通过“前期调研,中期见习,后期总结”提出了《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企业储备员工》的方案并得到了企业、医院方的充分认可,目前与各医院的协议签订正在进行中。
(三)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方面:目前,农村医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基本上都是初中毕业,学生年龄普遍偏小、自律性差、基础知识相当差。虽然学校、教师、家长花了很大的力气在学生身上但是都收效甚少。但总体来说,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高,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引导还需进一步加强。学校将多管齐下,全员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同时,改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行业文化、行业管理制度、岗位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得学生能早期接触行业,通过参与各类竞赛、创新创业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工学结合保障方面
1.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需要带队教师经常来回联系相关的企业(医院),其中付出的精力是非常多的,也是非常辛苦的,这都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进行支持。目前我校已经及时出台了相关性的教师职责及管理办法来明确带队教师的职责和待遇。
2.在进行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人数比较多,造成一家医院不能完全接收的现象。加之期间要求配备的带队教师和带习教师的数量就会比较多,另外学生的接送、食宿问题都是不小的一笔开销。解决此问题需要和实习单位共同协商将学生进行集中安排,带队教师和企业带习教师共同进行学生的管理,尽量减小学生的分散度,这样有利于管理也有利于安全。另外也可以考虑在此基础上多开辟几家实习单位来解决。
3.实施见习势必会对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造成的损失目前是学校以见习费的方式进行补贴来进行解决的。
4.在见习、实习的过程中,如果由于学生的操作失误造成实习医院的经济损失,而这个损失又是学生不能承担的,这个损失由谁来进行承担?诸如此类的问题都牵涉到经济。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严格按照《学生管理和考核办法》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要求,在每个实训地点安排一个小组长负责学生的日常实训事宜,每天实训完后及时向带队教师报告实训情况,学生实训期间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损失由学生自己负责赔偿。如果是由于实习带教教师的疏忽造成的损失应根据实际情况双方协商来解决。
5.农村医学专业工学结合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需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从刚刚结束的第一批去往医院进行工学结合的学生情况看,由于农村医学专业专业课教师不足,不得不安排一些非专业课教师甚至行政人员担任带队教师,这些教师只带队,不带教,而企业带教人员又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学生更多的是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学习一些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等,不能把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运用于实践,从而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质量和水平。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医学专业是第一次派学生去行业进行工学结合式的培养,在对带教人员和带队教师及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工学结合效果的评价上毫无经验,因此各级领导尤其是主管工学结合的领导更应该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制定出更加完善和可靠的工学结合保障措施来推动工学结合的有序高效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