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开封市卫生学校
  • 招生电话:0378-2954447
  • 2636016/2636006
  • 电话:0378-3931610
  • 地址:开封市滨河路中段28号招生

首页 >> 分专业建设情况

农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计划

发布时间:2013/6/7

一、需求论证
(一)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而且有限的医疗资源又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护工作者中无规定学历的人员所占比重过大。中国医师协会从2004年3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医师人力资源发展状况调研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医师人才严重失衡,城市医师人才明显过剩,而广大农村却严重不足。据国家卫生部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2万人,平均每村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1.25个,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0.98人(我国平均每千人口医生数已达1.65人)。
(二)农村需要实用型卫生人才
广大农村乡镇卫生院缺乏较高技术水平的医护人员,在偏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中,有大专学历者凤毛麟角,70%~80%为中专及以下学历者。乡村卫生室更是缺乏正规医务人员,在发达地区老中专毕业生是最高学历,大多为当年的赤脚医生,偏远地区则基本上无学历。有助理医师或医师执照者极少,偏远地区则基本没有。当前农村医疗人力资源分布的现状很难满足在短期内作到给当地农民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年前,农村卫生的最主要问题还是缺医少药。而现在基层医院最缺的是新知识和新技术,归根到底是缺人才。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计划免疫、预防疾病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农村真正需要的卫生人才并不是学历越高越好,而是学历和技术适宜的全科医生。而且以农村的现实条件来看,高学历的人才也难留下来。所以今后我们培养的农村卫生人才,将由偏重培养大中专人才转向侧重于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实用型复合人才。《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与人员建设的参考指标,“乡村医疗机构覆盖率东中西部分别要达到100%、90%、85%,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在乡(镇)/村两级提供服务的医生总数的比例东中西部分别要达到85%、75%、60%”,显示出农村医学专业存在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我省卫生人力资源状况分析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承担着大部分农民的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农民对医疗卫生机构的选择余地很少,县、乡以及村卫生室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数量不足、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善服务、提高水平的“瓶颈”。
(四)农村医学与新医改的联系
新医改的出台为农村医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政策支持,农村医学配合新医改进行人才培养改革也能积极推动新医改的进程。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了近期要着力抓好的五项重点改革,即“四项基本和一项试点”,随即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快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四项基本改革、以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而这新医改的5项重点改革,除公立医院改革跟村医关系不大之外,其他4项都跟村医密切相关。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看,乡村医生队伍将长期为农民群众服务。深化医改五项重点工作离不开他们,农民群众离不开他们,不断提高乡村医生为农民群众服务的实际本领和水平。
二、改革目标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农村医学专业建设成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示范专业,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基地,使其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区域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创建“院校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三、改革思路
1.创建院校一体、工学结合的的人才培养模式
立足开封,服务中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改革为动力、质量为核心”的方针,遵循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本着“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建设理念,按照“体现先进性、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拓展创新性、兼顾适应性”的建设原则,进一步转变卫生职业教育思想观念,树立适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特色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人才培养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农村医学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学校与各实习医院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改革评价模式,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创建“院校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
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环境,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深入开展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3.创新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
以农村医学职业技能操作为主线,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梳理出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基层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开发校本教材。
4.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在现有基础上开发补充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平台,将农村医学专业能力体系标准、教学课件、标本模型、实验实训指导、技能操作视频、试题库等教学资料整合处理,建立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5.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农村医学专业师资队伍的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派送专业教师到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专业学术会议,聘请知名医学专家来校讲学,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聘请11名临床医学专家为兼职教师,使之能熟练主讲一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以在职教师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和进修制度以及利用假期分批到临床学习等方式,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团队。
6.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临床工作情境,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充实、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努力提高技能实训的仿真效果,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根据专业建设整体规划,不断筛选适合的校外实习基地,经过教师的实际考核,准备把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等定为我校农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做到进一步拓宽校医联合途径,巩固原有实训基地,逐渐增加学生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基地种类,扩大实习范围。
7.乡村医技人员培训,增加我校服务
我校已开展乡村医师学历教育培训多年,增强了我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计划继续针对乡村医技人员开展理论知识培训、技能操作考核强化训练,加强乡村医技人员的执业能力,提高执业水平,改善农村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四、改革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
1.1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建立“院校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确保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培养目标的实现,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走学校与医院联合培养之路,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构建学校与医院合作培养农村医学人才模式。把用人单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依据,使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请医院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形成校医合作的长效机制。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农村医学专业有一年的临床毕业实习,学校与实习医院签定协议,将学历层次高、素质好、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人员充实到带教岗位,明确职责和要求,建立健全一系列带教管理制度。由医师以上资格的兼职教师进行指导,对实习生在临床实习中所轮转的每一个专业科室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进行细化。具体包括:在本专业科室必见病种、应见病种的要求,临床完整病例书写登记,参加手术情况,进行临床基本操作登记,科室对实习生进行的专题讲座和教学查房等教学安排,以及学生出科时科室对实习生职业素质评价和全面考核的成绩登记等,是对实习生日常实习过程全面记录和考核评价。同时,严格出科考核和毕业考核制度,特别是临床基本技能的考核。至少有2名教师对每一位实习学生进行考核和评分,做到严格、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实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通过一年的临床实习,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医院医疗工作队伍水平的提高,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适应期”。
1.2校院共建,改革评价模式
过去在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方面,存在着片面性,主要表现为: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技能;单一的课堂考试以卷面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尺度的评价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等等。
为此,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以技能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临床实习医院实习考核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保证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各实习医院共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首先,制订德育评价体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各实习医院将德育考核结果作为毕业生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其次,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手册,手册包涵了农村医学专业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建立阶段性综合考核制度,分别在第一、二学年末和毕业前进行综合能力考核,考核内容与国家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接轨,使学生掌握适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考核成绩作为毕业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进行岗前培训,并进行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准进入临床实习,待经过辅导、再次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
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的情况主要由医院负责考核,每科出科时具体由医院选派的管理人员、带教老师等指导教师具体操作,学校派到医院的管理教师要跟踪了解、密切配合。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实习态度、敬业精神、胜任岗位的情况、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以及职业技能等。
2.课程体系改革
2.1课程体系建设
以农村医学职业技能操作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使学生掌握适合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实现全面发展。
(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树立学生全科医疗的观念,实现、为病人提供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转变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只注重理论讲授,自始至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氛围和效果均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在农村医学专业《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干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采取的诊断、治疗等措施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以便于引导学生用临床思维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在培养基层医生的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尤为突出。
模拟教学法:模拟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训练环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通过教师或学生模拟病人、设计情境、角色互换,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人文关怀理念。
以临床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临床医生的最终目的是帮助病人解决临床问题,把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重要的“临床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不断设疑和解决,通过这些临床问题构成的“节点”完成教学内容。
分组教学法:实验课实行分组教学法,即实验课每班平均划分两大组,任课教师和实验教师各带一大组学生分别示教、指导。演练时把每个大组分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技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做小组长,学生练习时实行学生组长负责制,教师巡回指导。通过小组竞赛法和测评记分法等机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弥补传统教学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教学手段进行探索,由更加科学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取代传统的讲授加演示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及丰富的教具,如挂图、幻灯片、DVD视频资料、PPT等,非常形象直观。充分利用教学模型,进行仿真训练,使学生及早了解临床知识,逐步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格局。
(3)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课程对接岗位、专业对接产业、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制定农村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突出职业技能的操作,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和调整,重新调整理论、实践的学时数,增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临床技能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2校本教材建设
为适应专业岗位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改革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依据,梳理出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根据基层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要求确定学习领域,以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准备编写《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外科常见疾病诊疗》校本教材2本,配套的《实训指导》及课件。
2.3创新教学环境 
农村医学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注重岗位能力的培养,从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进行多方位培养,通过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过程,实现“零距离上岗”。
在现有的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工作情境,优化整体布局、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充实、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努力提高技能实训的仿真效果,使学生熟练掌握适合岗位需要的操作技术,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及自主学习提供场所,使之成为集教学、实训、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农村医学实训中心。
进一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技能考核标准,通过考核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的技能操作考核达标率达100%。
与合作医院保持紧密的联系,同时继续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拓宽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渠道,不断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工作,了解医院的实际岗位需求,更好地为学生开辟就业渠道。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以在职教师培训、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和进修制度以及利用假期分批到临床学习等,使教师掌握临床新知识和新技能,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同时注重提高专业基础理论水平以及职业教育理念的培养。
1.专业带头人培养
专业带头人能带领团队建设,主持或参与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主持或参与优质核心课建设;承担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实训教学任务;每年公开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1篇以上;教学质量测评良好以上;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指导青年教师教学和实践。计划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
2.骨干教师培养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撰写高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成为教科研课题研发的核心力量;指导青年教师,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实训教学。计划培养3名骨干教师。
3.“双师型队伍建设
建立、巩固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成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主力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参与者;能够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训教学,参与各项教科研课题;具备执业医师证书;独立完成学生实践环节教学或指导工作。
制定专业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进修学习计划,按现有的师资队伍,每年度安排1个月进临床实践,学习最新理念、知识和技术;选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逐步形成一支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使之更适应国内竞争与合作需要。
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研修生,提高学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中年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或接受研究生学历教育,全面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同时更加注重在职学历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
通过以上措施,使本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达85%。
4.聘请兼职教师11
在各实训基地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各实习医院中选拔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充实到临床带教指导兼职教师队伍中。
5.完善教学管理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实行层级管理,保证教学计划有效实施。为使教学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地维护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我校教学管理实行了主管校长、教务科长、教研组长三级管理,层层之间责任到人,管理到位,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使繁杂务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井然有序。